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你笑我,他笑我,一把扇儿破......相信大家一听到这首音乐,脑子里就会浮现出济公。他手拿一把破烂的蒲扇,身穿破袈裟,天南地北到处游,佛祖却在心中坐。虽然疯疯癫癫、邋里邋遢,却有一颗无比清醒的禅心。很多人都认为济公只是传说中的人,并不是真实存在的。其实不然,济公是有原型的,他就是南宋时期的高僧——道济禅师,俗名李修缘。
道济禅师生于公元1130年(建炎四年),卒于嘉定二年(1209年),浙江台州人,出生于天台山永宁村。他的祖上李遵勖是宋太宗驸马、镇国军节度使。李家世代信佛,他的父亲李茂春和母亲王氏住在天台北门外永宁村。李茂春年近四旬,膝下无嗣,虔诚拜佛,终得此子。济公出生后,国清寺住持为他取俗名修缘,从此与佛门结下深缘。
他虽是临海都尉李文和的远孙,却没有染上纨绔子弟的劣习。少年时就读于村北赤城山瑞霞洞,受到释道二教的熏染。父母双亡以后,他先是进国清寺拜法空一本为师,在当过国清寺住持的高僧瞎堂慧远的门下,受具足戒,取名道济,嗣其法衣,接着又参访祗园寺道清、观音寺道净,最后投奔杭州灵隐寺。
少年济公成长在赭溪畔,读书于赤城山。由于受天台山“佛宗道源”和李府世代积善信佛家族文化的熏陶,潜移默化,萌生了方外之念。弱冠之年,皈依佛门,法号道济,先入国清寺,后至临安(今浙江杭州)投奔灵隐寺瞎堂慧远,这位“佛海禅师”为济公授具足戒。
济公出家后,一反常态。言行叵测,难耐坐禅,不喜念经,嗜好酒肉,衣衫褴褛,浮沉市井,常行救死扶弱之事;状类疯狂,人们称他为“济颠僧”。在一般僧俗眼里,道济的言行出格,被认为不是正常的人。所以有的僧人向方丈告状,说道济违犯禅门戒规,应责打并逐出山门。谁知,方丈慧远一边口宣:“法律之设原为常人,岂可一概而施!”并在首座呈上的单纸上批了:“佛门广大,岂不容一癫僧!”此后无人再敢诟逐。
瞎堂圆寂后,南宋嘉泰元年(1201年),济公到净慈寺,拜该寺第二十代住持德辉禅师为师,升座为书记(即佛寺西序六头首之二,负责文翰事务),僧俗四众称之为“济书记”。嘉泰四年(1204年),净慈寺毁于大火,德辉禅师亦圆寂于火中。为了重建净慈寺,济公化缘筹备木材,于是便有了“运木古井”的传说。
净慈寺重建后,虽有僧人住持,但都为时不长。于是,济公又撰文《致少林长老书》,称净慈寺“欲再成庄严圣地,须仰仗本色高人”,“敬致一函,求作禅林之主”。不久,少林妙崧至杭出任该寺第二十九代住持。人称“住持得人,名蓝有光”,皆出济公之功德。
道济禅师于宋嘉定二年(1209年)五月十六日圆寂,得年六十,在圆寂之前,他将自己一生的智慧,凝聚成了一首诗《辞世颂》:道济临终前曾作一偈云:
六十年来狼藉,东壁打到西壁。
如今收拾归来,依旧水连天碧。
他这首诗虽然只有短短24字,却流传千古,意味深长,每次读都能得到新的启发!后人将其归葬虎跑。遗有《镌峰语录》10卷、偈语榜文14篇。
这首绝笔,是对他一生修行的总结,也浓缩了他一生的智慧。他说:辛辛苦苦,六十年,总算体验到“东壁打倒西壁”的境界。如今回头看看这一生的成果,才发现,悟前,水连天碧,悟后,依旧水连天碧。人生在世,兜兜转转,为名为利,忙忙碌碌。到最后发现,赤条条的来,赤条条的去,什么都带不来,什么也带不走。
“荣华总是三更梦,富贵还同九月霜”,一切的功名利禄不过是过眼云烟。生命的意义在于体验,而非争抢,因为那些身外之物是带不走的。留在你心里的,才是真正属于你,也是你真正需要的。
道济禅师一年四季都是体无完衣,居无定所,食无定餐。对于老病僧人,他尽力备办药物治疗;而豪门大户如果来强邀,他坚决不去。他不在乎世人的评价,不拘泥于世俗的规矩,不屈服于豪门强权,不关系自己的名望声誉,只坚持做自己想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