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胶柱鼓瑟】 [ jiāo zhù gǔ sè ]
成语释义:
“柱”就是琴瑟上调弦的短木,用胶把琴柱粘上,就不用再费心调音了。"胶柱鼓瑟"用来比喻固执拘泥,不知变通。
这典故出自三国· 魏 ·邯郸淳的《笑林》:“齐人就赵学瑟,因之先调,胶柱而归。三年不成一曲,齐人怪之。有从赵来者,问其意,方知向人之愚。”
其实,这样的人也挺多的,倒不一定是因为愚笨。
《牡丹亭》: 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
名句集粹:
1、《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赵括)不知合变,王以名使括,若胶柱而鼓瑟耳。
2、汉·刘向《淮南子·齐俗》:今握一君之法籍,以非传代之俗,譬由胶柱而调瑟也。
3、唐· 李绅 《拜三川守》诗:改张琴瑟移胶柱,止息笙篁辨鲁鱼。
4、明· 张居正 《答刘百川书》:蓟永事势,与他镇不同,事有权宜,不宜胶柱,惟公裁之。
5、清· 王毓岱 《乙卯自述一百四十韵》:辍耕投笔日,胶柱刻舟嗤。
《西厢记》: 苗而不秀,你是个银样鑞枪头!
扩展阅读:《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
《红楼梦》第五十一回,曹雪芹给薛宝琴作了十首怀古诗,又是诗,又是谜。其中第九首是《蒲东寺怀古》,第十首是《梅花观怀古》。
宝钗看这诗一咏《西厢记》,一咏《牡丹亭》,生怕姐妹们“见了这些杂书,移了性情,就不可救了”,嘀咕着要重新另作两首。
黛玉说:这宝姐姐也忒胶柱鼓瑟,矫揉造作了;就算这两首诗于史鉴无考据,咱们虽不曾看这些外传,不知底里,难道咱们连这两本戏也没见过不成?
宝钗大概是忘了,有关“杂书”、“邪书”的事儿,曹雪芹总共写了六回书,老早就安排黛玉和宝玉一起看过“混账书”,那第二十三回就叫“西厢记妙词通戏语,牡丹亭艳曲警芳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