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了路径依赖效应,再来看看现代人每天都离不开的键盘。
我们现在使用的键盘左上角的字母从左往右分别是Q、W、E、R、T、Y,很多人刚学打字的时候会觉得很奇怪,为什么26个字母是乱序排列的?
为什么不能从A、B、C开始一直排列到X、Y、Z结束呢?
因为现代键盘的布局依赖的路径是以前机械打字机的布局。1808年7月24日,初代打字机由佩莱里尼·图里在意大利发明,图里发明打字机的目的是希望帮助自己失明的女朋友,不过这台初代打字机后来失传了,幸好使用这台打字机打出的信件保存在意大利勒佐市的档案馆里,成为了重要的历史资料。
而第一台真正实用的打字机是由美国人克里斯托弗·肖尔斯在19世纪60年代发明的,之后经过肖尔斯合作者约斯特的改良。1874年,打字机这个能替代手写的新生事物很快风靡欧洲,并形成了一个打字机制造企业。在打字机改良的过程中,肖尔斯发现打字员在作业时总是会发生故障,主要原因在于经常使用的字母字杆会因常用字母打字速度过快而卡在一起。于是他们想出了一个解决方案,那就是把常用字母分开,从而在不会卡死的情况下尽力提高打字速度,于是QWERTY这种分布很奇怪的键盘布局就产生了。
1888年,为了鼓励打字员提高效率,全美举办了奖金高达500美元大约相当于现在1.5万美元购买力的打字比赛,一位名叫马加林的法院速记员展示了如行云流水般的盲打技术,且错误率只有万分之三。从那以后,盲打和高效打字就成为了潮流。
为了让效率更高,1934年,华盛顿有一位叫德沃拉克的打字机研究者对键盘布局做了优化。德沃拉克优化键盘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则:第一,尽可能让左右手配合。第二,使手指需要移动的距离尽可能变短。第三,导键尽可能安排高频字母,即左手手指初始摆放在A、S、D以及右手手指初始摆放在J、K、L位置上。
之后还有一位研究者理连·莫尔特,他发明的莫尔特键盘布局使大拇指有了更大的用武之地。然而,正是因为路径依赖的存在,无论是德沃拉克键盘还是莫尔特键盘,虽然它们的确能让我们打字的效率更高,但却并没有被广泛地推广开来。
其中主要的原因在于打字员在当时是一个重要的工作岗位,但大多数企业的打字机配置又都是QWERTY键盘,所以他们不太可能去雇佣只会其他键盘指法的打字员。这就让打字员没有动力去刻意练习主流QWERTY键盘之外的指法。
其实这个情况放到现如今就更是如此,大多数的电脑键盘和笔记本电脑键盘基本都是QWERTY的布局,部分厂商只是把一个小小的Fn功能键稍稍挪动一点位置都会让用户感觉很不习惯,更不用说重新布局键盘上的26个字母了。所以,尽管后来出现的诸如德沃拉克键盘和莫尔特键盘的确更高效,而且现代计算机键盘也早已不存在卡壳的问题,甚至研究还发现QWERTY键盘效率并不高,它让左手负担了57%,让没什么力气的小指和无名指频频出工,使得排在C位地带的字母只有30%的利用率,但QWERTY却依旧是主流的键盘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