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肾小球滤过率(glomerular filtration rate,GFR):反映肾脏的滤过功能,其定义为单位时间内从肾脏滤出的血浆量,与有功能的肾小球数量直接相关,是评估肾脏滤过功能的最佳指标。正常成人GFR在125 ml/(min·1.73m2)左右。
2.慢性肾脏病(chron kidney disease,CKD):肾脏损害或GFR持续<60 ml/(min·1.73m2)3个月或3个月以上。其中肾脏损害通常指出现白蛋白尿,即尿液中白蛋白与肌酐比值>30 mg/g。
3.肾病综合征(nephrotic syndrome,NS):指各种原因导致的大量蛋白尿(>3.5 g/d)、低白蛋白血症(<30 g/L)、水肿和/或高脂血症。其中大量蛋白尿和低白蛋白血症是诊断的必备条件。
4.IgA肾病(IgA nephropathy,IgAN):是肾小球系膜区以IgA或IgA沉积为主的一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是目前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原发性肾小球疾病。
5.终末期肾病(end stage renal disease,ESRD):CKD进展至终末阶段的临床综合征,此时GFR<15 ml/(min·1.73m2)。
6.急进性肾小球肾炎(rapidly progressive glomerulonephritis,RPGN):简称急进性肾炎,特征是在血尿、蛋白尿、高血压和水肿等急性肾炎综合征基础上,肾功能迅速下降,数周内进入肾衰竭,早期出现少尿或无尿。其病理类型为新月体性肾炎。
7.局灶性节段性肾小球硬化(focal segmental glomerulosclerosis,FSGS):既不是单一疾病,也不是一个综合征,应看作是一组临床病理综合征。其共有的组织病理学表现包括节段性肾小球硬化,经常伴有球性硬化和肾小管间质纤维化。
8.膜性肾病(membranous nephropathy,MN):是一病理学诊断名词,其病理特征为弥漫性肾小球基底膜增厚伴上皮细胞下免疫复合物沉积。MN可分为特发性MN(idiopathic membranous nephropathy,IMN)和继发性MN(secondary membranous nephropathy,SMN)两大类,后者多由自身免疫性疾病、感染、肿瘤、药物等引起,病因未明者称之为IMN。
9.糖尿病肾脏病(diabetic kidney disease,DKD):是指由糖尿病引起的慢性肾损伤,主要指标包括GFR低于60 ml/(min·1.73m2)或持续超过3个月尿白蛋白肌酐比值高于30 mg/g。
10.狼疮肾炎(lupus nephritis,LN):是系统性红斑狼疮最常见和最重要的并发症,50%~70%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可出现肾脏受累的临床表现。几乎所有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的肾脏活检均能发现肾脏病理学改变。LN临床表现多样,包括血尿、蛋白尿、肾炎综合征、NS、急性和慢性肾衰竭等。
11.淀粉样变性(amyloidosis):是以细胞外淀粉样蛋白沉积为特点的一类疾病。淀粉样蛋白代表一类具有β片层结构的蛋白。
12.HBV相关性肾小球肾炎(hepatitis B virus associated glomerulonephritis,HBV-GN):是与HBV感染相关的肾小球疾病,它是HBV感染的常见肝外并发症。
13.奥尔波特综合征(Alport syndrome):又称遗传性肾炎(hereditary nephritis),是常见的遗传性肾脏病之一。该病临床主要表现为血尿和进行性肾功能减退,常伴有感音神经性耳聋和眼部异常。
14.多囊肾病(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PKD):是指双肾多个小管节段或肾小球囊进行性扩张,形成多个液性囊肿,最终导致不同程度肾功能损害的一类遗传性肾病。PKD根据遗传方式不同可分为常染色体显性PKD(autosomal dominant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DPKD)和常染色体隐性PKD(autosomal recessive polycystic kidney disease,ARPKD)两种。
15.急性肾损伤(acute kidney injury,AKI):是指短时间内肾小球滤过功能急性减退的病理生理状态。AKI的“急性”指7 d以内的血肌酐变化。
16.肝肾综合征(hepatorenal syndrome,HRS):是重症肝病患者进展至肝功能衰竭时出现的AKI。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少尿或无尿、氮质血症、稀释性低钠血症及低尿钠,肾脏无实质性病变。
17.心肾综合征(cardiorenal syndrome,CRS):由心或肾中任一器官的急、慢性病变引起另一器官的急、慢性病变,这样的心肾共病即CRS。
18.血液透析(HD):是将血液引出体外,经带有透析器的体外循环装置,血液与透析液借半透膜(透析膜)进行水和溶质的交换,血液中水和尿毒症毒素包括肌酐、尿素、钾和磷等进入透析液而被清除,而透析液中碱基和钙等则进入血液,从而达到清除水和尿毒症毒素,维持水、电解质和酸碱平衡的目的。
19.腹膜透析(PD):是利用腹膜作为半渗透膜,利用重力作用将配制好的透析液经导管灌入患者的腹膜腔。这样,在腹膜两侧存在溶质的浓度梯度差,高浓度一侧的溶质向低浓度一侧移动(弥散作用),水分则从低渗一侧向高渗一侧移动(渗透作用)。通过腹腔透析液不断地更换,以达到清除体内代谢产物和毒物,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紊乱的目的。
20.肾性贫血(Renal Anemia,RA):是各种肾脏病致肾功能下降时,由于肾脏促红细胞生成素生成减少及血浆中一些毒性物质干扰红细胞生成并缩短其寿命而引起的贫血。此外,肾功能不全时伴发铁、叶酸或维生素B12缺乏,或存在失血等情况,均参与贫血的发生。
21.尿毒症瘙痒症(uremic pruritus,UP):是ESRD患者常见的并发症,以全身或局部不同程度的瘙痒为主要表现。
22.慢性肾脏病-矿物质和骨异常(chronic kidney disease-mineral and bone disorder,CKD-MBD):CKD进展时,随着肾功能的逐步丢失,逐渐出现矿物质和骨紊乱,称为CKD-MB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