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轴线见证了这座古都700多年的城市发展与变迁,对北京的城市规划历史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它决定了北京城市的整体空间格局和社会秩序,一直是北京城市发展的核心,是北京老城的“脊梁”和“灵魂”。
为了让大众更准确、更全面地了解中轴线,中轴线创意大赛组委会策划推出“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大讲堂”系列活动,邀请权威专家深度解读中轴线,带领大家了解中轴线背后所蕴含的深厚历史文化。
【中轴线文化遗产大讲堂】:
11月21日,李哲老师从中轴线上的永定门讲起,详细阐述了中轴线上“门”的体系。
中轴线上门的“清单”
中轴线上的门依次有:
永定门、正阳门、中华门、天安门、长安左门和右门、端门、午门、阙左门和阙右门、太和门、协和门、熙和门、东华门、东安门、西华门、西安门、乾清门、景运门、隆宗门、坤宁门、天一门、顺贞门、神武门、北上门、北上东门和西门、景山门、地安门。
故宫航拍图 20世纪30年代
中轴线上门的体系
中轴线上门的体系一般分为外城、内城、皇城、宫城。
在中轴线上的外城门是永定门,内城门是正阳门,也是国门。皇城正门是天安门,宫城正门是午门,每座门又有各自的一套体系,比如内城正阳门,前有箭楼,左右各有闸门。
皇城正门也是,天安门为皇城正门,大清门为其前门,长安左门和右门为侧门。
午门和端门以及阙左右门又是宫城正门体系。
由此进入前朝,太和门和左右两侧的协和门(明代左顺门)、熙和门(右顺门)是一个体系。
后寝则是乾清门和左右两侧的景运门和隆宗门形成一个体系。
永定门与广安门的风云故实
在北京外城的七门里,最气派的,又数永定门和广安门,结合广安门来说永定门,也许会更清楚有趣。
从广安门说起
广安门位于外城西垣正中偏北,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初建时为单檐歇山顶,形制与东边对应的广渠门相同,明嘉靖四十三年增筑瓮城。
清乾隆十五年以后,重建瓮城,增建箭楼,在正对城门处辟券门。
乾隆三十一年改建,外形与永定门相似,但等级略低。
北京话,儿化音
北京的城门,有些加儿化音,有些不加,比如天安门和前门就不用加儿化音。
不加儿化音的有:宣武门、阜成门、安定门、德胜门、正阳门、崇文门、端门、午门。
加儿化音的有:东便门儿、西便门儿、广渠门儿。
永定门
永定门始建于明嘉靖三十二年,初建时为灰陶瓦单檐歇山顶。
永定门的始建、增修瓮城、增建箭楼,乃至改建提升都与广安门同时期同规格。
《北京美观》1920年
1900年八国联军占领北京后,拆通永定门西侧城墙豁口,将原在城外马家堡的京津铁路终点站移至天坛西门,1902年拆除。
1901年修建前门火车站时又在城门东侧增开豁口,铺设新路轨。
英军决定放弃重建马家堡车站,把车站原有的铁轨继续向北延伸,一直铺到了永定门。随后,在永定门城楼西侧外城的城墙扒开了一个豁口。
永定门外还有一处中轴重要古迹,那就是老北京五镇之一的南方火镇燕墩。
燕墩
燕墩俗称烟墩,在元朝始建时,仅为一座土台,直到明朝嘉靖三十二年(1553年)北京外城修筑时,才用砖包砌。台上立有乾隆御制四面碑,碑座束腰部分雕刻二十四尊水神像,南面刻《御制皇都篇》,北面刻《御制帝都篇》。
永定门和广安门,还有一个共同值得纪念的事件,那便是北平和平解放,解放军入城式入的是永定门,出的是广安门。
永定门1951年
1951年永定门因改善交通而拆除瓮城。城楼和箭楼的去留争论了多年,最终因为“妨碍交通和有安全隐患”,于50年代末永定门城楼、箭楼被拆除。
永定门石额重见天日是在2003年8月22日,在地下“埋藏”十几年的永定门城楼石额,在先农坛古代建筑博物馆门口一棵古柏下出土,此时永定门复建工程也即将开工。
如今石额原物收藏在首都博物馆,复制品镶嵌于永定门城楼。
永定门城楼复建于2004年,8月18日下午4点城楼顶最后一块砖被砌上。此时,距它消失已近半个世纪,距它的始建,也四百五十年光景了。
任何一位见过永定门、广安门的老北京人,哪怕是从老照片里一睹真容的人们,都会惊叹一声:真是漂亮!
我们也应该像中轴线上的永定门这样,挺拔、爽朗、有大格局!
像中轴线上的永定门这样,积极乐观的迎对每日的生活和惯有常见的雨雪风霜,稳于大地之上,立于新时代的阳光之中。